《花王圖 曉歲牡丹》(局部) 絹本 重彩設色 100cm×51cm 1988

關仁大師榮獲2012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師獎

關仁大師榮獲2012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師獎
關 仁 GUAN REN(KWAN YAN) 水墨神筆,騏驥千里於詩書畫世界 國際著名書畫大師,構成關仁的主要元素是醫生、詩人、書畫巨匠、中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師、詩書畫合一創作大師、狂草馬書畫及中國超象派畫法始創人、考古收藏家。譜寫出一位大藝術家多姿多采、多元化的人生。 字子石,號子石硯齋主人,1950年香港出生,祖籍廣東南海西樵,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系內外科醫學士,從服務多年的醫界進入藝術界。自幼展現藝術才華,多次獲校際首獎,科學與藝術同步成就,主張科學融入藝術,創新點亮傳統。 現任中國藝術交流協會理事,狂草馬畫廊總監,中國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藝術交流協會藝術顧問,中國名家藝術品收藏協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台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會員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關仁大師2019超象派人物畫網絡特展 Master Kwan Yan 2019 “Chinese Expressionism” Portrait Painting Internet Art Exhibition


關仁大師2019超象派人物畫網絡特展
Master Kwan Yan 2019 “Chinese Expressionism” 
 Portrait Painting Internet Art Exhibition



        2015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德群畫廊舉行之《中國超象派山水畫特展》後引起各地回響,國畫界充滿一片正能量,學生也從各方群湧而來,有進修碩士班的老師來取經回去教學,有中學生希望在畫壇發展請教方法,有家庭主婦熱烈要求關老師開班授課,連外國回來十歲、八歲孩子也想多學一些中國文化及藝術,當然畫壇同好社會賢達及未能前來參觀的朋友也紛紛詢問何時再展,以再睹風華。世風日益進步,數碼統治寰宇,《關仁大師2019中國超象派人物畫網絡特展》準備用網絡平台展出,同時可以滿足世界各地支持者,亦可以利用高端高清播放,上次以20倍放大圖片局部展出書畫,筆法鋪陳,色彩傳染,毫厘畢露,很受歡迎,學子也因此更了解更有興趣學習。這次以高清播放每幅畫都能夠高倍放大,望觀者有更好視野和深度。人物畫篇共展出30幅作品。

    人物畫在中國畫史中起源最先,發展最早。為什麼人物畫展放在山水畫展之後呢?因為作為成功的中國傳統山水畫家需山水、人物畫兼精,而作為一位出色的中國人物畫家更要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鞍馬、界畫、書法全科兼備。因人物畫包含很多歷史故事、傳統民俗、人類文化,需要各色場景與地域去展現。畫上自創詩詞和書法更是在畫意有畫龍點睛作用,讓觀眾細細欣賞。

關仁GUAN REN(KWAN YAN)  國際著名書畫大師,構成關仁的主要元素是醫生、詩人、書畫巨匠、中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師、詩書畫合一創作大師、狂草馬書畫始創人、考古收藏家。 曾任中國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藝術交流協會理事,中國名家藝術品收藏協會理事,中國藝術交流協會藝術顧問,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經營子石硯齋中國書畫及狂草馬畫廊,研究詩書畫、篆刻、瓷器,其子石硯齋收藏豐富,有古硯180餘方、古瓷及文房清玩200餘件。
        創狂草筆法入畫之狂草馬、狂草寫意人物、狂草風荷,創《中國超象派畫法》,就是「傳統中國宮廷畫法」的精華融入「西方寫實派及印象派畫法」,稱之為超乎傳統印象《中國超象派 Chinese Expressionism》



榮獲〈2012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大師〉

2015入選〈百年中國書畫史〉1840-2015近當代名家作品選集

2016入選〈大國藝術〉實力派書畫名家

 歐聯華文網報導:《大国艺术》实力派书画名家——关仁http://www.eztvnet.com/news/whys/201604/2905.html


       “Chinese Expressionism”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 Western Realism & Impressionism 

《關仁超象派新繪畫六法》 VS南朝謝赫繪畫六法
《詩書畫合一》VS (氣韻生動)
《書法線條入畫》VS(骨法用筆)
《戶內戶外寫生》 VS(應物象形)
《透視法佈局》VS(經營位置)
《色彩透視》VS (隨類賦彩)
《幻與實共存》VS (傳移模寫)


關仁大師2019超象派人物畫網絡特展 Master Kwan Yan 2019 “Chinese Expressionism” Portrait Painting Internet Art Exhibition


關仁大師2019詩書畫創作-西踏清秋-〈Riding to the West in Deep Autumn〉
   by Master Kwan Yan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2019賀新禧 關仁大師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關仁大師               2019賀新禧     

己亥良辰佩宋官,晶翠如濤發未遲。
仙樂飄飄潤心脾,美景人間賞珍奇。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口徑11.5cm 足徑6.8cm  2.8cm
Southern Sung Guanyao Dish
釉色粉青,開片,金絲鐵線,盤內外壁開大小片紋,金絲鐵線。盤底圈足內開小片紋,魚子紋。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正面局部放大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正面局部放大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正面局部跡型放大
圓盤為宋代官窯出產的盤式之一此盤口外撇,淺圓腹,裡心坦平,折底,淺圈足。造型端莊穩重,線條流暢簡樸,迎合宋代文人風尚的審美。
此盤呈現紫口鐵足,符合鑒宋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釉色粉青泛綠,有開片或稱蟹爪紋,開片紋有粗細之分,粗者黑色,細者淺金色,盤內及外壁或稱金絲鐵線,但圈足內開小片紋又稱魚子紋,造工精美,一器內採用兩種紋片的裝飾,既典雅又顯宋官窯造瓷技術高超,增強了單色釉的美感,胎薄釉厚,潤如堆脂,盤的口緣和足圈呈現深啡色,謂紫口鐵足,符合鑒宋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底部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底部局部放大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底部跡型放大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側面跡型放大


根據1984-1986年杭州鳯凰山南麓的烏龜山,發現郊壇下官窰的發掘資料,此窯採用瓷石和紫金土二元配方,胎土含鐵量較高,胎體可呈黑,深灰或黃色,因器口施釉較薄,微露紫色胎體,足上卻呈赤鐵色,形成紫口鐵足現象。
宋官窯有三處
1
據文獻記載,北宋後期政和年間(11111117)京師自置窰燒造名曰官窰故北宋官窯應在開封,但至今未發現。

2
先設者為修內司窯,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設修內司窯1996年在杭州鳯凰山與九華山之間發現窰址2006年在此處老虎洞窰址獲一小片瓷片為當時用的瓷蕩箍上「修內司置庚子」證實確定修內司窰所在。
3
另一處是後立者郊壇下官窯,1984-86在在杭州鳯凰山南麓的烏龜山發現郊壇下官窯,出土大量瓷片,窯具等實物標本。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側面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側面放大
南宋官窯  粉青釉圓盤 側面跡型放大





出土實物分析,宋官窯器特徵如下:

胎質緻密,
胎色較為深沉(胎泥中除瓷土外加入大量紫金土一含鐵量高的瓷土)
紫口鐵足一瓷器燒成時因器口流釉,及器底刮釉形成紫口形成紫黑色,亦稱紫口鐵足
造型優美、達于極至
釉色豐富,有粉青及米黃為正色,呈灰青及褐黃為次色,正品極少次品居多。本品是罕有正色粉青泛綠,凝如美玉
釉有厚、薄之分。薄者釉層透明釉面光澤。厚者純正沉凝、溫潤柔滑、猶如美玉。
   燒造方法有墊圈及支圈,用墊圈燒造者其底部均有一圈露胎。
厚胎薄釉墊燒、薄胎薄釉墊燒、薄胎厚釉墊燒、厚胎厚釉支燒。

本品是胎薄釉厚,用墊燒,成紫口鐵足,開片鱔血紋,金絲鐵線紋、淺黃魚子紋,
本品符合官窯中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雅之極至。
屬珍玩型瓷器,一器在掌,美玉在握,猶似宋代文人雅士、宮庭貴族,優遊於天地之間、宇宙之內。令人想起宋代著名詞家 仇遠所作〈八犯玉交枝 招寶山觀月上〉:

滄島雲連,綠瀛秋入,暮景欲沈洲嶼。無浪無風天地白,聽得潮生人語。擎空孤柱。翠倚高閣憑虛,中流蒼碧迷煙霧。惟見廣寒門外,青無重數。
遙想貝闕珠宮,瓊林玉樹。不知還是何處。倩誰問、凌波輕步。謾凝睇、乘鸞秦女。想庭曲、霓裳正舞。莫須長笛吹愁去。怕喚起魚龍,三更噴作前山雨。

釋文:身在寶地,寰宇層層翠山,沐浴疊疊海濤奇石,低聽濤聲如仙樂飄飄,波濤化為雰籠,滋潤心脾。
本品翠綠如美玉、如青山,開片紋如奇石,釉潤厚有大小氣泡猶如波濤墮下為雰雨,實是美景在人間。

同類器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文物統一編號 --004739-N000000000 官窯洗  2.5公分 口徑14.1公分 底徑9公分侈口,淺弧壁,平底,圈足。全器光素無紋,施罩青釉,釉色清而泛綠,厚潤帶玻璃光澤,並見細碎透明開片,口緣處因釉層較薄而呈現褐色。圈足滿釉,內有六支釘痕。
《故宮瓷器錄 第一輯 宋元》(下編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61/04 


A Rare Guan. Type Dish, Song Dynasty of round shape. supported by a low foot. The glaze o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f beautiful greenish tone suffused with a dark crackle and intermingle with lighter smaller brownish crackles. The glaze thinning on the rim to reveal the purple body beneath and continuing across the base leaving the foot rim unglazed. The glaze inside the foot rim of a lighter greenish tone suffused with lighter smaller brownish crackles. Diameter 11.5cm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子石硯齋藏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之研究



近三十年來主要研究中國古硯及青花瓷,常拜讀劉新園先生在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發表的論文,尤其對宣德蟋蟀罐及湖田窯考古,立論精辟,十分景仰。近期知先生對古硯研究亦感興趣,拜讀《文物》20055期有關歙硯的文章,其中所謂「袋形硯考」的幾個疑點,由於子石硯齋藏一方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或可解釋劉先生所提出的幾個疑問

一、唐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述及圖
二、唐宋時期關於歙石的文獻
三、化平天下硯式由來,「化平」為「花瓶」的諧音,是寶瓶硯式的一種。
四、所謂北宋袋形硯不是括囊硯,實是唐代〈化平天下〉硯式流傳到宋時的簡化式樣
五、花瓶對一位文人的意義
六、真正的括囊硯
七、結語

一、唐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述及圖

    涉遊於書畫界四十餘載,收藏研究文房清玩,古董陶瓷以增創作靈感,又因繪畫從不用化學墨汁,每天磨墨作畫,四處尋訪好硯,至好硯成癖,命名畫室「子石硯齋」,現藏文玩古瓷約200餘件,歷代古硯亦近200之數。其中收藏一方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歙州眉子金星硯,長35. 5厘米,橢圓式上下寬18厘米、中寬27厘米、高4. 8厘米,石理純黑細潤,是唐歙州眉子坑所產,受墨處(墨堂)刻作瓶形,中平整,金星密布,有長眉子紋數道,墨池刻作蓮花形,深2. 7厘米、寬14. 6厘米,墨堂與墨池相通處為窄長瓶口,狀若一朵蓮花插於寶瓶中,既清且雅,花瓶週環三面鐫九條蛟龍奔騰出沒於波濤之際,龍體修長,頭上昂,各盡向背,張口翹舌,龍角向後,眼鼻齒鬣分明,細頸曲腹,背鰭整齊,龍鱗細密,每條龍姿態各異,龍身隱現於波浪紋,有見首不見尾之勢,張牙舞爪,作騰飛游動狀,刻工蒼勁有力,刀法流露出唐人之豪邁,硯背微凹如覆盤,不加琢磨,留自然石質,硯石均有皴剝,年代久遠,唐龍尾石流傳甚鮮,真墨林奇物。九龍紋特顯其高貴,「花瓶」諧音「化平」應是天子御用的〈化平天下〉硯古代除天子外不得用九龍紋



二、唐宋時期關於歙石的文獻

j歙州硯譜:北宋 唐積撰 治平三年 1066 (1)
    採發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以歸,刊粗成硯,溫潤大過於端溪,後數世葉氏諸孫持以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手斲為硯,由是山下始傳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獻硯并薦硯工李少微,國主嘉之,擢為硯官。
石坑:眉子坑在羅紋山開元中發…
品目:眉子石其紋七種
金星地眉子、對眉子、短眉子、長眉子、簇眉子、闊眉子、金眉子
名狀:端樣、舍人樣、月樣、方葫蘆樣、八角辟雍樣…寶瓶樣、笏頭樣、風字龜樣等…

k 歐陽修試筆:北宋  皇祐三年  1049 (2)
南唐有國時於歙州置硯務,選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廩之給,號硯務官,歲為官造硯,有數,其硯四方而平淺者,南唐官硯也,其石尤精製作,亦不類今工之侈窳。

l歙硯說(3):唐侍讀硯譜云:二十年前頗見人用龍尾石硯,求之江南故老,云昔李後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之冠,當時貴之,自李氏亡而石不出,亦有傳至今者。
歙石因產歙州龍尾山故又稱龍尾石

從以上幾則文獻可知,歙石在唐初開元年間已經被發現,初並不顯,後由知府選定良工刻硯薦朝廷。到南唐時才在歙州設硯務官,秩以九品,有俸祿,挑選精良硯工,每年製一定數量的硯進貢朝廷,式多方形平淺,製作精緻,稱南唐官硯,且有些流傳到宋代,極為珍貴。眉子坑在唐初已開採,金星地眉子紋在歙州硯譜品目眉子紋七種中排首位,可見是當時高貴品種。
    南唐李後主好翰墨,以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第一,是故以上的一方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巨硯很可能是李後主故物。
龍尾石雖在北宋景祐年間再採,在唐時故坑亦不復有,只在環山山脈再採。後亦絕,元代並未見再開採。

三、〈化平天下〉硯式由來
   「化平」為「花瓶」的諧音,古人以形取意,米芾〈硯史〉(4)中云:唐之制見文房四譜,今之制見歙州硯圖。可惜米芾所說的兩篇硯譜圖考已失,只可在文字或其他圖考查證。
    根據《古硯圖考》清 唐秉均(5) (圖二),硯端方形,受墨處與墨池刻作瓶式,瓶口為墨池,環以盛開花朵的雕刻,瓶身以枝葉藤蔓圍之,示意此瓶為花瓶,故名〈化平天下〉硯。       


    子石硯齋藏唐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圖1)以蓮花為墨池,墨堂刻作寶瓶樣,亦有花瓶的意思,九龍紋代表天子,而天子所及之處當為天下,此硯可能是〈化平天下〉硯的原始式樣。是歙州硯務官特別為天子設計的。
    唐代佛教盛行,蓮花是佛教的聖花,《大日經疏》卷十五記載:「如世人認蓮花為吉祥清淨,悅可安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花為最吉祥。」,蓮花裝飾成為我國工藝美術普遍的題材,也有用於瓷器及織錦6。例(1)唐代邢窯的青瓷器(圖三)。釉色溫潤,器腹底部有刻花的上舉式蓮花,與高足下翻的花瓣相呼應6。例(2)唐釋迦說法圖刺繡(部分)(圖四)現藏於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這張繡高206厘米寬159.9厘米。此圖是幅中眾菩薩群中左方的淨瓶菩薩,手執插有蓮花的淨瓶。

    用蓮花寶瓶刻在一方硯上,對中國皇帝而言「化平天下」代表權力威望,四海歸心,天下歸順的意思,另方面蓮花代表君子,代表清廉,他亦希望為臣的有清廉的操守,協助治理國事。
    再者此硯的九龍紋雕刻非常特別,展現唐代活潑生動富麗堂皇的氣派,與後來宋代的文靜典雅風格迥然不同。
中國雕刻從漢開始進入制度化7,風格似畫又似雕刻,所用技法特殊,可分為:
(1)    線刻陰線刻,凸線刻,減地平面線刻。
(2)    浮雕淺浮雕、高浮雕及透雕法
在東漢早期鑿紋地淺浮雕發展成為河南,南陽地區畫像石中一種較成熟的彫刻技法。即在物象輪廓外減地留下縱向或橫向的平行細密鑿紋。到東漢中晚期藝術水平達到畫像石發展的高峰,淺浮雕形象佔了絕大多數。














洛陽古墓博物館,東漢墓室石刻應龍游魚圖(圖五)中,應龍與魚是用淺浮雕及陰線刻法,減地處用平衡線的鑿紋構成幾何型的波浪,兼備寫實及浪漫風格,是東漢最流行的技法。
唐代雕刻藝術承傳漢代而發展,所以保留有漢代畫像石中生動細膩的陰線刻,優美傳神、奇偉瑰麗的淺浮雕。在這九龍紋硯面的小天地裡,非常難得的可看到如漢畫像石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把龍這瑞獸,以刀代筆,捕捉其特徵勢態,使之更加傳神,充滿生命力量和氣勢。九龍是用淺浮雕法刻畫龍的活力勁力,栩栩如生,又在物象輪廓外減地處以細密平衡的陰線刻紋,劃出層層波濤,襯托出蛟龍的動感,與漢代鑿紋地淺浮雕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此精緻的作品,絕不會是一般硯工能達成,推斷為南唐歙州硯務官,挑選優良畫師與硯匠合作的成果。

四、所謂北宋袋形硯不是括囊硯,實是唐代化平天下硯流傳到宋時的簡化式樣

北宋歐陽修也認為南唐官硯製作精美,比北宋硯好,所以宋人仿效南唐官硯的款式是自然的事。估計到了宋代化平天下硯式雖被仿效,卻已簡化為端方四直式,米芾〈硯史〉:「今人尚端樣。」引證之,底作矮抄手或矮足,硯面雕刻簡略或略去,只以蓮花形墨池及線條簡單的瓶樣為墨堂,墨池與墨堂相通處為窄瓶口,既美觀又雅緻適宜文人的審美眼光。這種硯式正吻合劉新園先生所提出而又十分疑惑的北宋袋形硯8,如他所說袋口束成花朵狀正是那蓮花形的墨池,袋形墨堂其實是瓶式的墨堂。
    最具代表性是(1)雙清藏硯中9的北宋九鶴〈化平天下〉水波紋銀星歙石抄手硯及九硯山房8所藏的(2)北宋綠色歙硯及(3)南宋〈化平天下〉眉子歙硯。
1)【北宋九鶴〈化平天下〉水波紋銀星歙石硯,雙清藏硯】圖八
     雙清藏硯藏,石色蒼青,硯額雕刻簡略為薄意九鶴祥雲,墨池蓮花型,墨堂成圓角方型的瓶,以配合端方形硯,底作矮抄手。硯長17公分,寬10.5公分,高3.7公分

















2)【北宋歙州綠石〈化平天下〉硯,九硯山房】圖九
     九硯山房藏,石質滋潤,硯面雕刻全略去,墨池保留蓮花形,墨堂刻瓶形,相通處是窄瓶口,瓶口有卷曲紋,底作矮抄手,是化平天下硯的宋代版本。硯長17公分,寬10.5公分,高2.5公分






3)【南宋歙州眉紋化平天下硯,九硯山房】圖十
     九硯山房藏,石質細潤,硯面無雕刻,墨池保留蓮花形,墨堂配合端方硯,為一帶圓角的方瓶式,墨池與墨堂相接處卷曲紋明顯,看出是蓮花插在寶瓶中,硯平底,長23公分,寬13公分,高3.5公分
     以上三硯墨池蓮花形及瓶口的卷曲紋都保留唐代化平天下硯的特色。(1)應是在唐到北宋過渡期的式樣,硯額仍有九鶴祥雲的薄意雕刻,但墨堂已改為較流線型的方形寶瓶,硯背已演變成宋式的矮抄手。(2)(3)就是標準宋代的版本,硯面雕刻全略去,只保留蓮花形墨池和瓶形墨堂,也就是後來元、明時期繼續仿效的式樣。
且查證宋代並沒有關於袋形硯的文獻,宋硯的形制在宋高似孫〈硯箋〉1023式及歙州硯譜名狀門共40式並沒有袋形樣,而其中就有寶瓶樣。

〈古硯圖考〉53種寶瓶樣:
j化平天下 圖二實例圖一
k太平有象 圖十一實例圖十二 宋紫端太平有象硯
〔宋紫端太平有象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清硯譜卷十三 2 11
    作長方形,受墨處刻為瓶形,瓶口至肩刻為墨池,硯背上刻泰卦爻象,其下刻象形,硯上方刻清高宗御題詩。











l漢朝爐瓶 圖十三實例圖十四


〔漢銅雀瓦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清硯譜卷一 2011
    硯長方形,覆瓦式,硯面中央琢成瓶式形,瓶口凹下為墨池,硯額中央刻有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隸書銘,有鈐印二,曰「比德」曰「朗潤」硯背滿佈麻紋,中央有陽文「建安十五年」。























到了清代這種硯式已演變成一個花瓶的形狀。
〔子石硯齋藏清代綠端石〈化平天下〉太平有象硯〕圖十五
    花瓶形,綠端石,受墨處刻為圖形瓶腹,瓶耳是一對象首,瓶口刻梅花,底部飾以雲龍紋,喻意化平天下,太平有象,匯於一硯。

    其實歙州硯工把化平天下硯式一直延用至今日,一方現代歙硯12圖十六


五、「花瓶」或「瓶花」對一位文人的意義

    為什麼北宋文人這麼喜歡用花瓶硯式?從明 袁宏道 《瓶史》序13中可窺一二:
「夫幽人韻士屏絕聲色,其嗜好不得不鍾於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競之所不至,天下之人棲止於囂崖利藪目眯塵沙,心疲計算…余遂欲欹笠高巖,濯纓流水,為卑官所絆,僅有栽花蒔竹一事可以自樂,而邸居湫隘,遷徙無常,不得已乃以膽瓶置花,隨時插換…有賞詠之樂,取者不貪,遇者不爭,是可述也,噫此暫時快心事也,無狃以為常而忘山水之大樂…」
    從以上文章可領略古代文人雖身處官場,卻心繫山林,希望有幽人韻士般高尚情懷,置一瓶花於雅室齋中聊解山水之情,取花如取友,如能放一方蓮花池寶瓶式宋硯於案上,既可實用又可明志,何不快哉!
    「蓮」與「廉」諧音,蓮花表示清廉。蓮花又代表君子,宋 周敦頤愛蓮說:「蓮,花之君子者也。」這樣絕對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合肥市1973年安徽博物館在發掘包氏家族墓時,發現包公次子包綬墓中有一方歙石〈化平天下〉硯,包拯在仁宗時是一代清官,立朝綱毅,他的兒子當然以清廉君子而自豪(圖十七)。

六、真正的括囊硯

那真正的括囊硯又是怎麼回事呢?據《古硯圖考》是有錦囊封事硯式(圖十八),是一方像型硯,硯的形狀斲成一個錦囊樣,墨池跟墨堂相連,受墨處平整而墨池微漥下,錦囊底部是尖形有如葵花瓣,故意與瓶式有所分別,因瓶子底部一定是平才可放置於几上,古人的藝術手法是不讓人一眼就看破,所以錦囊收口部分是刻在硯背,有錦帶封緊。這種硯式其實不多見,西清硯譜著錄二方。

其一〔宋澄泥括囊硯〕(圖十九)欽定西清硯譜 卷四14
    硯高二吋五分,上寬一寸二分,下寬一寸七分,厚三分許,澄泥宋製,墨鏽膠固,受墨處連墨池為囊式背刻作囊口,歛處反折索陶束,有括囊之意。
    清乾隆皇御題硯銘:言出諸口兮語書諸手兮,君子之樞機可不慎,坤四之守兮,製硯者義或於此取兮,然予恐過之弗聞,而戒仗馬之醜兮。可見乾隆皇亦不希望他的朝臣用沉默態度面對朝廷問題,可惜此硯原物已失落。













其二〔舊端石括囊硯〕 欽定西清硯譜 卷十七11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二十)
    一方舊溪端石,色淡質細,琢為囊形,囊底尖形,受墨處寬平,囊口作墨池硯背上方如囊口反括,縚繩下垂,左旋右折,刀法古勁,括處鐫御題詩一首。
    御題詩:舊阬端石今希有,挾尋內庫獲以苟,凡物顯晦亦有時,彰之彌因閟之久,質為烏玉連城珍,形作括囊三緘口,慎不害已演坤爻,更申金人銘義守,想當熙寧紹聖間,權奸用事正人醜,然而時豈無忠臣,讜論直言頻納牖,憬然鑒古更惕然,恐論人明論己否。












文字方塊: 圖二十(b)舊端石括囊硯硯背

    劉新園先生所述的括囊硯應如上述3例(圖十八圖十九圖二十)的式樣,而他所舉例的6方袋形硯,應是唐化平天下硯式的宋代簡化本。

七、結語

1)子石硯齋藏一方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證明〈化平天下〉硯式從唐代已開始。
2)這種硯式到宋代已簡化為較流線型的端方型,蓮池寶瓶樣,以迎合當時的美學,所以在袋形硯考中6例就是化平天下硯的宋元版本,其得以流行是文人貴其喻意蓮花代表清君子,天子亦希望他們的德政能「化平天下」,四海歸心。
3)安徽省合肥市包氏家族墓所出土包公之次子包綬的一方歙硯,是北宋時期的「化平天下」硯式,亦解釋為何他使用這方硯畢生至寶之引以為榮及以它作陪葬物,以表示他為官清廉,以德政「化平天下」。





參考書目

1. 唐積《歙州硯譜》  美術叢書本 上海神州國光社印行1928二集 第十輯
2. 歐陽修《歐陽修試筆》硯林脞錄 中國書店出版 1992 92
3. 佚名 《歙硯說》美術叢書本 上海神州國光社印行1928三集 第三輯
4. 米芾 《硯史》硯說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1
5. 唐秉均《古硯圖考》硯說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圖二 629圖十一 625頁,圖十三 627頁,圖十八 634
6. 劉良佑《中國器物藝術》雄獅圖書公司 第四版 1980 圖三 98頁,圖四 129
7.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文物出版社  第二版200328-41
8. 劉新園《袋形硯考》文物 文物出版社 2005 5 83頁,圖九:封三1圖十:封三2圖十七:82
9.國立歷史博物館 雙清藏硯》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258259
10. 高似孫 《硯箋》硯說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8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西清硯譜古硯特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7 圖十二:第215頁圖十四:第63頁,圖二十:第243244
12.馮正曦 《硯的天地》常春樹書坊 1984 67
13. 袁宏道 《瓶史》 美術叢書本 上海神州國光社印行1928初集 第六輯
14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西清硯譜 台灣民俗學會出版 l95l 第四卷 圖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