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關仁大師受邀入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東方之子》美術卷•書法卷
《東方之子》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一部大型藝術類人物文獻史冊,旨在記錄中國建國以來為中國書畫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書畫家一次集中展示,為將來考證中國當代書畫藝術歷史的發展構建重要依據,計畫在2010年出版《東方之子•書法卷》和《東方之子•美術卷》。
《東方之子》是一部為了迎接建黨90周年而編撰的一部大型書畫人物文獻史冊,記錄了從建國以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書畫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傳承、創新並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德藝雙馨的華人藝術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首次編撰一部大型的書畫人物文獻史冊即《東方之子》收錄了從建國以來書畫界各個領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五十位,關仁老師為一位傑出的優秀藝術家,誠摯邀請入編這部史冊。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東方之子》編輯部:
「關仁老師是一位書畫全才,故兩卷史冊同時邀請了關老師,也是唯一一位同時邀請入編《美術》和《書法》兩卷史冊的藝術家。」
《東方之子·書法卷》和《東方之子·美術卷》編輯委員會名譽主席:
歐陽中石(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博士後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長)
孫其峰(為天津美術學院顧問、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
馮 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李 鐸(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館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申萬勝(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
喻繼高(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委、中國工筆劃學會副會長)袁運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權希軍(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刻字研究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擬邀請序言撰寫:邵大箴(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編委會顧問:、馮 遠、劉大為、沈 鵬、歐陽中石、劉文西。
編委會委員:詹建俊、何家英、李鐸、鐘明善、陳永正、許 江、楊曉陽、 馮大中等。
媒體支持:中國書協、中國美協、地方書協、美 協、各大地方電視臺。
入選資格:1、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獲得省、市級以上展覽獎項的美術家。3、專業美術院校從事美術工作者;4、極具自我風格的美術大家。
藝術門類:國畫、油畫、水彩畫、雕塑等。
《東方之子·美術卷》邀請部分入編名單(部分):
吳冠中(已故)、靳尚誼、劉大為、馮 遠、劉文西、詹建俊、范 曾、潘公凱、張 仃、孫其峰、龍 瑞、范迪安、喻繼高、陳永鏘、王西京、王明明、許 江、韋爾申、羅爾純、馮大中、宋雨桂、關仁等。(此名單為部分入編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為了更好的體現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面貌,本書將陸續邀請具有代表性的美術大家入編。)
《東方之子·書法卷》邀請部分入編名單(部分):
啟 功(已故)、劉炳森(已故)、孫其峰、歐陽中石、沈 鵬、佟 偉、李鐸、、申萬勝、羅 楊、雷珍民、權希軍、王 鏞、張 飆、林 岫、鄒德忠、言恭達、王學仲、尉天池、關仁等(此名單為部分入編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為了更好的體現中國當代書法的發展面貌,本書將陸續邀請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入編)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大藝術家訪談錄>關仁大師北京受訪側記
韓導與關大師訪談
中國美術館
王府井大街
首都博物館
琉璃廠西街
關仁大師北京受訪側記◎文 璇霖
自從兩岸全面通航,文化交流活動更是日益頻繁,前景欣欣向榮之際。大藝術家訪談錄由北京君瀾時代文化傳媒負責,是一檔藝術類高端人物訪談節目,在導演組及專家評審組提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名錄中,精心挑選出當代藝術界最具代表性的50位傑出藝術家,拍攝其燦爛輝煌的藝術人生,是一次中國文化重大藝術工程,現在50多家地方電台聯動播出,又將在衛視台向全世界播放。
國際知名書畫家關仁,一位有威望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家,被誠摯邀請。經多方面的安排8月27日下午關大師搭乘長榮747從桃園機場直航北京國際機場,不需從香港轉機,輕鬆愉快的二個半小時飛行,抵達時已夜幕低垂,酒店派車直接送達下榻北京希爾頓酒店。
起個大清早,北京的朝陽,格外燦爛爽朗,隔著玻璃窗眺望,一個國際大都市,現代化高樓林立,一望無際,襯托著湛藍的天空,地面寬闊的道路,繁忙的交通,顯得生意蓬勃,接著到酒店二樓餐廳,享用自助式早餐,裝飾高雅寬敞,服務員以流利英語及國語親切招待,餐飲分四個區域,供應豐富美式歐式日式中式早餐,無論異國風味或家鄉點心,一次嘗試個夠,關大師曾到世界各地用餐,認為這早餐可算是超國際水準了。
中午北京君瀾傳媒韓導演及助手前來替關大師接風,用餐和商討8月30日的訪談細節。
《大藝術家訪談錄》實況
構成關仁的四大元素是醫生、畫家、詩人、收藏家,這次訪談就是著重在此四元素如何譜寫出一位大藝術家多采多姿多元化的藝術人生,進而讓觀眾有所啟迪與領悟。
書畫家關仁,字子石,號子石硯齋主人,廣東南海西樵人,1950香港出生,能書善畫,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系內外科醫學士。從服務多年醫界進入藝術界,科學與藝術同步成就,國學與西學融會貫通。主張科學融入藝術,以創新點亮傳統。
問:關大師您由醫到藝的轉變經歷了怎樣的思考呢?
答:醫生可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份,但藝術是我生命中的全部,什麼力量使我追求藝術始終不渝呢?是關愛與聆聽,對人的關愛,對物的關愛,對宇宙的關愛,使我聆聽著大地萬物的心聲,不僅用耳去聽,是用心去聽,因有所感動而表現於我的畫中,藥物能治好人的身體,而藝術卻能陶冶人的性靈,一個醫生能治好有數的病人,一個畫家卻能影響無數的心靈,一幅好畫巨制,震撼人心,超越時空,永垂不朽。
1991大展被譽「名震畫壇」。始創狂草馬畫法,製作53米長1米高世界最長水墨百駿圖《關仁百駿圖》2002展出,國際矚目,2008北京奧運展出「關仁百駿圖奧運特展」,香港明報副刊人物專訪〈狂草馬女畫家 Olympics in Arts〉維基百科著錄中國畫壇第一人創新把畫馬藝術帶領到世紀顛峰「奧運馬術與國畫結合」Painting into Olympics.。全能型畫家,精於山水、人物、花卉、書法,出版《關仁書畫冊》、《關仁百駿圖畫冊》、《論畫馬》,2009年祝福祖國祝福香港百位書畫名家香港大展,一幅《雙松圖》從百位名家中脫穎而出,名列首位。
問:作為一位全能型畫家,您的作品題材多樣,您是怎樣把這麼多的藝術形式統一到自己的創作中呢?
答:博學廣納,中西並重是我的秘訣。努力在繪畫理論上力求精博,把中國畫四大題材:山水、人物、花卉、馬畫,一一親自濡墨,精研筆墨紙硯及中國顏料的結構,研究古畫,到故宮博物院親睹古人精妙筆墨。到世界各地遊歷寫生,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韓國等地,以大自然為師。利用對西畫史及西方藝術的優良基礎,博取晉唐宋名家之長,以氣韻生動取勝,提倡文人畫家素質,書法入畫,詩書畫並茂。
從畫家而成為詩人,每幅畫作題詩全是畫家就畫意而作的詩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1992年出版《關仁詩集》。《關仁詠馬詩精選集》、《詩醇畫韻》在網路連集發表。
問:您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能談談您的詩嗎?
答:我認為詩是藝術家的共通語言,繪畫數十年,閱讀古詩古畫很多,往往隨畫意而作詩,抒發那筆猶未盡的意境,有時因觸景生情,靈感一到,寫出幾首寫情寫的詩而後就詩意作畫,總務求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詩書畫合一,是中國文人畫家的最高境界。
收藏之樂,靈感泉源,三十多年的收藏路。從不用化學墨汁,每天磨墨作畫,到處尋訪好硯,現收藏歷代古硯180餘方。
為增加創作靈感,收藏歷代古瓷及文房清玩計超過200件,注重中國青花瓷起源的研究,撰寫《元至正型青花瓷鑑析》。
問:我們知道您非常喜歡收藏,那麼收藏對您的藝術創作又怎樣的影響呢?
答:我的收藏對藝術創作很有幫助,用古硯磨墨可以達到墨有五色,就是繪畫時有五個層次的墨色。我蓋在畫上的閒章都是古印,可以更增加作品的古意。
為什麼收藏瓷器呢?因中國畫和瓷器是我國最重要的兩項藝術,一直被西方國家重視及推崇。畫之五代,荊關董巨,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他們的山水畫,氣勢磅礡,樹中國山水畫的典範。而宋代之汝、官、哥、定、鈞窯器形典雅,釉色潤澤,樹中國瓷的典型。元代黃公望以「富春山居圖卷」一幅水墨畫,一抹千里,開創中國水墨畫的先河,從此中國水墨畫獨領畫壇。
反觀瓷器,元代景德鎮始創之官窯青花瓷,在潔白的瓷胎上描繪出如藍寶石般的青花釉下彩,成功地把中國水墨畫特色跟筆法運用在瓷器裝飾上,產生前所未有的成就,風靡國內外,使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影響明清瓷與外銷瓷的發展。但有些外國學者認為青花瓷不是中國發明,我二十多年致力搜集出土及文庫資料,又收藏宋元明清各代青花瓷,希望證明青花瓷是純粹中國的發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很多創作靈感,尤其我收藏了幾件元至正型青花瓷都有畫馬,可領略馬在古瓷的神韻,又添加不少創作靈感。
關大師作品為政經名流及機構所收藏,包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全國政協四局文教處處長王波濤先生,台灣總統馬英九先生,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藝術史研究所雷德侯教授,美國威爾康斯大學堅德教授,澳洲澳洲皇家內科醫學院院長 湯森教授香港奧運馬術主委 香港馬術公司總裁前香港政務司長 林煥光先生,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大慶教授,香港政府衛生署助理署長陳慧敏醫生以及中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香港及台灣各界名人收藏。
關仁大師的藝術成就,受中國藝術界專家們肯定
中國藝術研究會《美術發現》編輯部領導說:
「您不愧是最具自我品牌價值的大家,您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具備很強烈的影響力。為中國的藝術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邀請關仁大師入編《美術發現》國畫二人集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東方之子》編輯部:
「關老師是一位書畫全才,故兩卷史冊同時邀請了關老師,也是唯一一位同時邀請入編《美術》和《書法》兩卷史冊的藝術家。」
從醫界進入藝術界,科學與藝術同步成就,國學與西學融會貫通。關仁大師能集眾家之所長,中西畫之優點,結合三十年的繪畫經驗,揮灑出筆墨淋漓,風格獨特,山水畫風骨清潤,人物畫逸意淡雅,狂草馬獨具一格。不僅點亮了中國畫的傳統法門,更創新把畫馬藝術帶領到世紀顛峰。這樣一位熱愛及尊重藝術,而處處下苦功的畫家實為罕見,所作書畫件件精品,已深受各界人士、鑒賞家及收藏家的肯定,我們值得向這位藝術大師致萬分敬意。
這次精彩的訪談,介紹一位實至名歸的藝術大師,必定引起各界熱烈的迴響。
北京文化之旅
除接受訪問,關大師亦準備在北京進行文化之旅。參觀北京故宮是每位遊客的必然,體驗中國歷代帝王的富麗宮廷生活,觀賞內藏的珍寶,單是御花園的幾十株參天千年古柏及百株栽植井然的牡丹及變幻無窮的奇石,已是嘆為觀止。
坐落在王府井大街的中國美術館,宏偉的中式建築,內部設備卻是現代化,多元的展覽廳展示各類的藝術創作,不覺使人對中國文化肅然起敬。
首都博物館是一所與世界接軌,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及英國大英博物館並行的博物館,未進門已感受到那前衛的建築體,科學化的設備,人性化的管理是關大師最欣賞的一點,透明而半開放式的每一樓層,清楚標示各類展品的位置。因時間匆促,只選擇典藏瓷器的F3 E2區,歷代瓷器一覽無遺,而最受矚目的是一件典型至正型青花大罐,高28公分,標準蘇麻尼青濃艷的藍色,有鐵銹斑,暈化現象明顯,圖案分四層,足部仰蓮瓣,肩部纏枝西蕃蓮紋,頸部海浪紋,腹部繪昭君出塞故事圖,畫工細膩,勾勒點染,筆法靈活。胎體內部旋紋清晰可見,駐足良久真是不虛此行。熱誠的解說員自動前來道個明白,賓主盡興。
拜訪完文化殿堂,再走訪琉璃廠,又是另一番風情,從楊梅竹斜街進琉璃廠東西街盡收眼底,展售各種書畫用品的商店,古色古香、毗鄰而立,最著名的有榮寶齋、戴月軒及四寶堂等,質量皆優,關大師趁機選購一些精品文具滿載而歸。
一星期的訪談及文化之旅帶著愉悅滿意的心情踏上歸途。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一方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揭開劉新園袋形硯考的疑問

一、唐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述及圖
二、唐宋時期關於歙石的文獻
四、所謂北宋袋形硯不是括囊硯,實是唐代〈化平天下〉硯式流傳到宋時的簡化式樣
五、花瓶對一位文人的意義
六、真正的括囊硯
七、結語
一、唐九龍紋〈化平天下〉金星地眉子歙硯述及圖
涉遊於書畫界四十餘載,收藏研究文房清玩,古董陶瓷以增創作靈感,又因繪畫從不用化學墨汁,每天磨墨作畫,四處尋訪好硯,至好硯成癖,命名畫室「子石硯齋」,現藏文玩古瓷約200餘件,歷代古硯亦近200之數。其中收藏一方唐代九龍紋〈化平天下〉歙州眉子金星硯,長35. 5厘米,橢圓式上下寬18厘米、中寬27厘米、高4. 8厘米,石理純黑細潤,是唐歙州眉子坑所產,受墨處(墨堂)刻作瓶形,中平整,金星密布,有長眉子紋數道,墨池刻作蓮花形,深2. 7厘米、寬14. 6厘米,墨堂與墨池相通處為窄長瓶口,狀若一朵蓮花插於寶瓶中,既清且雅,花瓶週環三面鐫九條蛟龍奔騰出沒於波濤之際,龍體修長,頭上昂,各盡向背,張口翹舌,龍角向後,眼鼻齒鬣分明,細頸曲腹,背鰭整齊,龍鱗細密,每條龍姿態各異,龍身隱現於波浪紋,有見首不見尾之勢,張牙舞爪,作騰飛游動狀,刻工蒼勁有力,刀法流露出唐人之豪邁,硯背微凹如覆盤,不加琢磨,留自然石質,硯石均有皴剝,年代久遠,唐龍尾石流傳甚鮮,真墨林奇物。九龍紋特顯其高貴,「花瓶」諧音「化平」,應是天子御用的〈化平天下〉硯(古代除天子外不得用九龍紋)。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子石硯齋藏硯目錄
子石硯齋藏硯目錄
石類
端石
Ⅰ水巖
青花鴝鵒眼
1. 唐 下巖東洞 紫羊肝石 鸚哥眼 簠型石渠硯
2. 宋 水巖 紫端子石 青花鴝鵒眼 天然蟲蛀墨池硯
3. 宋 水巖 紫端子石 鴝鵒眼 蒲牢耳鐘型硯
4. 宋 水巖 黑端子石 點滴青花 蟠桃硯
5. 宋 水巖 紫端子石 翠綠眼 黃庭堅寫經硯
6. 清 大西洞 紫端子石 青花鴝鵒眼 雲龍戲珠硯
蕉白
7. 宋 端溪水巖 青花蕉白 馬尾紋火捺紋 井田硯(純如紈素)
8. 宋 端溪水巖 蕉白 瓜瓞硯(蕉葉初展)
9. 明 端溪水巖 蕉白 紫荷硯(葡萄初熟)
10. 清 大西洞 蕉白馬尾紋 鴝鵒眼 松鶴大端方(羊肝帶血)
魚腦凍
11. 宋 端溪水巖 魚腦凍 珊瑚鳥眼 魚形硯
12. 宋 端溪水巖 魚腦凍 月池端方硯
13. 清 端溪水巖 魚腦凍 貓兒眼 鸚鵡形硯
天青
14. 宋 端溪水巖 天青青花 十五眼柱 太史硯
15. 宋 端溪水巖 六十六眼柱 景星慶雲硯
翡翠
16. 唐 下巖東洞 鳳池硯
17. 宋 端溪水巖 翠斑臙脂捺 蓬萊硯(宣和之寶)
18. 宋 水巖 玉帶龍門變化 抄手硯
19. 明 端溪水巖 菩提葉 匽月池硯
20. 清 端溪水巖 子石翡翠斑 蘭亭硯
21. 清 端溪水巖 翡翠斑 端方螭文硯
22. 清 紫端石 雲芝硯
23. 清 紫端 喜上梅 月池硯
24. 明 端溪水巖 紫袍玉帶圓硯
25. 清 端溪水巖 玉帶硯板
26. 清 大西洞 玉帶硯磚 一對 青花翠斑
27.
28. 清末 水巖大西洞 玉帶珊瑚鳥眼 松鶴書卷形硯
火捺紋
29. 唐 端溪水巖 臙脂火捺 無極古鏡硯
30. 明 紫端石水巖 有芒火捺 臙脂斑 蟾蜍如意硯
31. 清 水巖子石 有芒火捺 虎符石函端方硯
冰紋
32. 清 大西洞 冰紋、青花、翠斑 蟠桃硯
33. 宋 水巖 冰紋 結繩多福硯
黃龍紋
34. 清 大西洞 黃龍紋 硯板
水巖舊坑綠端石
35. 清乾隆 水巖綠端 火捺文琴樣硯
金線
36. 清 端溪水巖 金線 水波紋海螺形硯
37. 清 端溪水巖 金線 天然葫蘆形松鶴硯
紫玉
38. 宋 端溪水巖 河圖洛書硯
39. 宋 端溪水巖 雙龍硯 橢圓型龍池硯
40. 明 端溪水巖 紫玉方池虁紋小硯
41. 清 端溪水巖 紫玉 龍麟過雨端方硯
42. 清 端溪水巖 吳門顧二娘製 康熙箕硯
鱣血邊(黃膔)
43. 清 紫端石(老坑上層) 松壽萬年 天然蟲蛀星池硯
44. 清 紫端石 蕉葉硯
Ⅱ坑仔巖
45. 清 坑仔巖 馬尾火捺 太平有象硯
Ⅲ蔴子坑
46. 清 蔴子坑 鵝眼翡翠斑 鯉躍龍門硯
47. 清 蔴子坑 翠斑鳳涎 抄手硯
Ⅳ錦紋坑
48. 舊端石 錦紋龍紋硯
Ⅴ將軍坑
49. 唐 將軍坑 刻花箕型盒形硯
50. 宋 將軍坑 太史硯
Ⅵ梅花坑
51. 宋 梅花坑 鳳池硯 玉帶、高眼 竹節型
52. 明 梅花坑 玉帶 景星慶雲 日月合璧硯
53. 明 梅花坑 八眼柱黃龍紋 月印千川 龍池硯
54. 清初 梅花坑 雲龍紋石函硯
55. 清 梅花坑 霸下進寶硯
Ⅶ綠端石坑
56. 明 綠端石 井田硯
57. 清 綠端石 化平天下太平有象硯
58. 清 綠端石 福祿壽 仙桃墨池硯
59. 清 綠端石 梁苑雕龍
60. 清 綠端石(綠石坑) 雲龍端方硯
Ⅷ紅端石(宋坑)
61. 明 紅端石 龍池小硯
62. 清 端石 五鬼運財硯
歙石
龍尾石
63. 宋 廟前青 金星 橋亭卜卦 八稜硯
64. 宋 廟前青 金星金暈 松月硯(青琅玕)
65. 舊 廟前洪 龍尾子石金星 蕉葉臥牛硯
66. 舊 廟前洪 哥窯紋 白眉子
羅紋坑
67. 唐 銀刷絲綠暈 箕形硯 鱸坑
68. 宋 古犀羅紋 太平有象端方硯
69. 宋 細羅紋 刷絲羅紋 雙龍紋 玉堂巨硯
70. 宋 金星銀絲 天璜硯 千歲虎紋 虎斑紋
71. 清 泥漿羅紋 虁紋布泉硯 (玉堂硯)
72. 清 金暈羅紋 蓬萊仙山樓閣硯
73. 舊 金星羅紋 卵形硯(松皮羅紋)
74. 舊 金銀星羅紋 卵形硯
75. 舊 水波羅紋 竹節硯 水渦狀羅紋
76. 金星錦水波紋 浴鵝硯 (豆斑金星)
眉子坑
77. 唐 金星長眉子 九龍化平天下橢圓形硯
78. 明 金星金暈 雁湖攢眉子 青蛙捲荷硯
79. 清 金星銀刷絲眉子 硯板
80. 舊 遍地眉子 門字端方硯
81. 金星魚子紋棗心眉子 荷葉硯 溪卵石
82. 柳葉眉子 瓜瓞硯
83. 金眉子長眉子 竹節硯
金星坑
84. 明 金星 芝田仙鹿硯
85. 清 金星 漢朝爐瓶硯
86. 舊 金星 景星慶雲天硯
銀星坑
87. 宋 銀星 寒梅傲雪硯
碧裏坑
88. 唐 碧玉太極八卦硯
水步坑(魚子紋)
89. 唐 綠雨點石 金星金暈 蟬形乾隆禦製詩硯
90. 明 綠雨點石 青蛙荷葉硯
91. 舊 綠雨點石 龍紋天然墨暈硯
92. 舊 黑雨點石 蒼玉硯
嶺背坑
93. 冰紋眉子 橢圓硯
94. 金絲雨水浪眉子 橢圓硯
淛石
95. 清乾隆 玉堂硯 綠色玳瑁紋
其他石類
96. 唐 紅絲石 太平有象硯
97. 唐 紅絲石 井田硯(古硯圖考)
98. 唐 紅絲石 箕形硯雨足 唐‧徐堅銘
99. 宋唐 紅絲石 端方圭硯 三星聯珠
100. 宋 紅絲石 月暈松鶴端方硯 月出驚嶋
101. 清 紅絲石 圓池端方徐謂仁銘硯
102. 舊 紅絲石 海天浴日天然形硯
103. 宋 洮河綠石 文章剛斷
104. 宋 洮河綠石 端方蓬萊硯
105. 舊 洮河綠石 水波紋天然形蝦蛄硯
106. 宋 獲村石(老坑) 辟雍硯
107. 宋 紫金石(青金石) 緘鎖太史硯
108. 宋 花斑瑪瑙 硯板(西清硯譜)
109. 明 黎溪石(祁陽石) 玉帶端方門字硯 梵文壽字
110. 明 點蒼石(大理石) 九重春色硯
111. 明 崑崙山碧玉 連中三元硯
112. 明萬曆 和闐白玉 龍池硯
113. 清 松花江 端方竹葉硯
114. 清 松花江 端方螭文硯
115. 清 松花江 葫蘆形硯
116. 清 二水 天然蟾蜍形硯
117. 宋 壽山石 日月合璧硯
118. 舊 大定石 天然魚形硯
119. 舊 大定石 浴鵝硯
120. 舊 化石(燕子石) 多福硯
陶類
瓦硯
121. 漢磚 箕形硯
122. 漢 未央宮瓦當硯
123. 隋磚 開皇十三年磚硯
124. 唐 箕形瓦硯
125. 舊(仿宋) 銅雀臺瓦硯
澄泥硯
126. 晉 澄泥 鏊心凸硯 魚肚白
127. 唐 澄泥 箕形抄手硯 太平有象(蝦頭紅)
128. 唐 澄泥 八稜渠硯 (綠色蟹殼青)
129. 宋 澄泥 卷荷綠波硯 (蟹殼青)
130. 宋 澄泥 蘭亭硯背刻蘭亭序 (正紫色)
131. 明 澄泥 雙龍戲珠硯 (鱔魚黃)
132. 明 澄泥 竹節硯
133. 清 澄泥 蘭亭硯 (鱔魚黃)汾水
134. 清 澄泥 蘭亭硯 (玫瑰紫)
陶硯
135. 漢 綠釉陶硯
136. 清 宜興紫砂暖硯
瓷硯
137. 唐 越窯青瓷 乳釘鼓形半月池暖硯
138. 唐 邢窯碟形白釉 圓硯
139. 宋 哥窯 圓渠硯
140. 宋 哥窯 太史硯
141. 宋 影青端方月池硯 (青白釉)
142. 宋 汝窯 蓮花池圓硯
143. 北宋 定窯碗形 圓暖硯
144. 元 青花牡丹鶴紋 盒形大圓硯
145. 元 青花魚藻紋 盒形圓硯
146. 元 藍釉青白釉 三十六峰硯山
147. 元 藍釉青白釉 辟雍碟形小硯
148. 元 青花纏枝蓮 端方硯
149. 元 影青龍鳳呈祥硯
150. 明宣德 松竹梅元硯 (桔皮蘇蔴尼青)
151. 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 爐式硯 (永宣)
152. 明宣德 青花八卦形硯
153. 明宣德 六角青花渠硯
154. 明景泰 青花錦地八寶 長方硯 (八卦)
155. 明成化 (早期)青花竹節形松鶴 圓暖硯 (有蘇蔴尼青)
156. 明成化 青花花鳥 盒型圓硯 (花鳥畫面圖案成化特色)
157. 明成化 仿哥窯 圓渠硯
158. 明成化弘治 青花松鶴 爐式硯 (松鶴同春)
159. 明嘉靖 青花番蓮 鼓式硯 (大明嘉靖年製)
160. 明嘉靖 塘藻青花 大圓暖硯
161. 明隆慶 青花朵梅圓硯 (鼓形暖硯)
162. 明萬曆 青花錦地開光牡丹花 圓硯 (大明萬曆年製)
163. 明萬曆 五彩龍鳳鏤空 鼓形硯 (大明萬曆年製)
164. 明萬曆 青花龍鳳 鼓形圓渠硯
165. 明萬曆 太極八卦 鼓形圓渠硯
166. 明萬曆 青花錦地開花 圓暖硯 (雙圈款)
167. 明萬曆 五彩龍紋圓硯 (徑40㎝) (大明萬曆年製)
168. 明天啟 青花 八駿圓暖硯
169. 明崇禎 五福花馬圓硯 (崇禎年製)
170. 明 建白瓷 方形雙履硯
171. 明 宣紅 圓渠硯
172. 明清 青花竹葉 暖硯
173. 清康熙 青花錦地開光花卉八寶 圓硯
174. 清康熙 御窯蘋果綠釉(桃花片) 蝴蝶形硯 (大清康熙年製)
175. 清康熙 粉彩 圓渠硯 青花雙圈款
176. 清雍正 青花官窯 琴樣盒形硯 (大清雍正年製)
177. 清乾隆 官窯大紅寶石釉 三山瓷硯 (大清乾隆年製)
178. 清乾隆 古月軒瓷胎畫法瑯 端方盒形硯 官窯(大清乾隆年製)
179. 清乾隆 豆青地鬥彩 灶形暖硯 (青花)雅雨堂
180. 清乾隆 釉裏紅青花瓷硯 水承筆山印盒
181. 清道光 青花山水 盒式圓硯
182. 清 藍釉 方形暖硯
金屬類
金屬硯
183. 漢 青銅鎏金 五銖夔龍連蓋四足圓硯
184. 明 臥牛圓渠 鐵硯
185. 清道光 紅銅長方盒形 林則徐 波若經硯